查古籍
王洪绪曰∶初起之形宽大平塌,根盘散漫,不肿不痛,色不明亮,此阴疽最险之症。倘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夜猪肝,毒攻内腑,神昏即死。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凝结,此三味虽酷暑不能缺其一也。腠理一开,凝结一解,气血能行,行则凝结之毒随消,乃一定而不可移之法。后列阳和汤、阳和膏、犀黄丸、小金丹诸方,均为阴疽要药,照方治之,万无一失。如若增减,定无功效。
又曰∶小孩如患各种阴疽不能服药,初起以小金丹化服,至消乃止。如已成脓亦须日日服之,可使不痛而穿,俟毒去尽,用保元汤(见痈毒门)加肉桂五分,水煎,日服收功。
又曰∶凡患一应色白大小等疽,忌用洞天膏。又膏药熬太嫩者,贴则寒凝愈结。又膏药有巴豆、蓖麻,万不可贴,贴则被其提拔成功,每见横、乳岩贴至致命,孕妇贴则堕胎,凡诸阴疽溃后宜贴阳和解凝膏为妙。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王洪绪曰∶初起之形宽大平塌,根盘散漫,不肿不痛,色不明亮,此阴疽最险之症。倘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夜猪肝,毒攻内腑,神昏即死。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凝结,此三味虽酷暑不能缺其一也。腠理一开,凝结一解,气血能行,行则凝结之毒随消,乃一定而不可移之法。后列阳和汤、阳和膏、犀黄丸、小金丹诸方,均为阴疽要药,照方治之,万无一失。如若增减,定无功效。
又曰∶小孩如患各种阴疽不能服药,初起以小金丹化服,至消乃止。如已成脓亦须日日服之,可使不痛而穿,俟毒去尽,用保元汤(见痈毒门)加肉桂五分,水煎,日服收功。
又曰∶凡患一应色白大小等疽,忌用洞天膏。又膏药熬太嫩者,贴则寒凝愈结。又膏药有巴豆、蓖麻,万不可贴,贴则被其提拔成功,每见横、乳岩贴至致命,孕妇贴则堕胎,凡诸阴疽溃后宜贴阳和解凝膏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