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洁古论渴有三种一者,实热积于心脾,烦躁大渴引饮,宜白虎汤。谓不因吐泻大病,忽然而作。二者,因久病,或取转过度,致脾虚引饮,宜白术散。三者,因患湿热病,热结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饮,有表里证者,宜五苓散主之。《百问》云∶小儿唇红如丹,即发渴,红甚焦黑,则危笃,若三焦虚烦作渴者,用三黄汤。伤寒后唇口焦者,用白虎汤、竹叶汤。泻痢作渴者,用四苓散之类。常治暑积心脾烦渴引饮者,用白虎汤。下利脾虚作渴,用七味白术散。热结膀胱小便秘,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虚热者,用四君子汤。膏粱积热者,用清胃散。脾胃积热者,用泻黄散。中气虚热者,用异功散。肾水虚热者,用六味丸。其余疳证发热,各详本证。
胎禀所致者,当各审其因,若误用寒凉降火,脾胃复伤,则腹胀而为败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