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治准绳·幼科》 鼻疳

    作者: 王肯堂

    《圣惠》夫肺气通于鼻,鼻者肺之候,若小儿乳食不调,上焦壅滞,令疳虫上蚀于鼻也。其候鼻中赤痒,壮热多啼,皮毛干焦,肌肤消瘦,咳嗽上气,下痢无常,鼻下连唇生疮赤烂,故曰鼻疳也。

    治小儿鼻下赤烂,心烦躁,鼻中生疮,渐渐转多及身上,焦躁、日夜疼痛,急治之方诃子(二个) 豆蔻(三个) 黄连(六分) 防风(半两) 朱砂(一分)

    上为末,饭丸麻子大。每服荆芥汤下三丸。

    〔汤氏〕五福化毒丹治 鼻,清膈凉血。

    玄参 桔梗(去芦,各一两) 赤茯苓 人参 马牙硝 青黛 甘草(各一分) 麝香(五分) 一方有龙脑(五分)

    上除麝香、牙硝另研,一处为末,次和青黛等,炼蜜丸,如芡实大,金银箔为衣。薄荷汤化下。疮疹余毒,磨生犀角水下。上焦热壅口齿、鲜血宣露臭气,用生地黄汁化下。食后。

    泽泻散治小儿肺积,鼻内生疮及鼻下赤烂。

    川泽泻 川郁金(生) 甘草(炙) 山栀子仁(炒。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五七岁一钱,甘草汤调下,一日二服。

    宜再用青金散敷之。

    枇杷叶散自制 治鼻疳赤烂。

    枇杷叶(去毛,阴干,一两) 山栀子(半两) 百部 槟榔(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儿小者二钱,更小一钱,白汤调下。

    田氏治法,先用甘草、白矾汤洗净,后掺芦荟、黄连、黄柏末,日三敷。一方,用米泔洗,黄连末敷,日三四次,亦佳。

    青金散

    铜青 白矾(生。各一钱)

    上为末。每用少许,敷鼻下。

    〔钱乙〕兰香散

    兰香叶(菜名,烧灰,二钱) 铜青(半钱) 轻粉(二字)

    上为细末令匀,看疮大小干贴之。

    〔张涣〕石胆散治鼻疳病,疳虫上蚀于鼻赤痒,及连唇生疮赤烂。

    石胆(一两) 地龙(一分,洗净) 头发(烧灰) 莨菪子(生用。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入麝香一钱同研匀。每服一字,贴于疮上。

    《吉氏家传》治鼻下赤烂疳方青黛(一钱) 麝香(少许) 熊胆(末,半钱)

    上末。睡时贴少许在鼻下。

    《朱氏家传》治小儿鼻下湿痒疳疮方上用大枣一枚去核,以白矾一块纳枣中,文武火 存性,细研。涂疮,如疮干,以麻油调涂。

    《圣惠》吹鼻蝉壳散治小儿鼻疳痒蝉壳(微炒) 青黛(细研) 蛇蜕皮(灰) 滑石 麝香(细研。各等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用绿豆大吹入鼻中。日三用之,疳虫尽出。

    钱氏白粉散治诸疮。

    乌贼鱼骨末(三匕) 白芨末(二匕) 轻粉(一匕)

    上末。先用清浆水洗拭过贴之。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