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治准绳·幼科》 冬春治表

    作者: 王肯堂

    〔钱〕伤寒吐泻,身温乍凉乍热,睡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证,当煎入脏君臣药,先服大青膏,后服益黄散。如先曾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洁古云,身温吐泻咳嗽,是风木入于脾,母虚,其子亦弱,法当煎槟榔豆蔻汤下大青膏,后服益黄散。)

    伤风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洁古云,吐泻身热而渴、小便少者,五苓散主之,身热而呕者,当服白术散,后煎槟榔木香汤下大青膏。)

    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洁古云,身凉吐泻,不渴者、则知为寒,煎附子桂枝汤、下大青膏)

    大青膏

    天麻(末,一分) 白附子(末,生,一钱半) 蝎尾(去毒,生,半钱) 朱砂(研,一字匕) 青黛(一钱,研) 麝香(一字匕) 乌蛇稍肉(酒浸,焙干,取末,半钱) 天竺黄(一字匕,研)

    上,同再研细,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温薄荷水,化一处服之,五岁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能散,谓之本伤风,医者乱攻之,因脾气积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多睡露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为泻,当去脾间风,风退则痢止,宣风散主之。后用使君子丸补其胃。亦有诸吐痢久不瘥者,则脾虚生风,而成慢惊矣。

    〔海〕吐泻过多,脾胃虚乏,欲生风候者。四君子加白附子减半,生姜煎服。

    守胃散治阴阳不和,吐泻不止,预防风证,常调脾胃,进饮食。

    人参(去芦) 白术 白茯苓(去皮) 山药(去黑皮) 干葛 扁豆(炒,去壳) 南星(锉碎,瓦器盛,东壁土同酷煮少时,滤干,切片,焙)甘草 藿香(去梗) 防风(去芦) 天麻(各半两)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钟,姜二片,冬瓜子仁五十粒掐碎,煎七分,空心温服。

    如泻不止,入沉香、白豆蔻同煎。

    钓藤饮治吐利,脾胃气虚生风。

    钓藤钩(二钱) 蝉壳 天麻 防风 蝎尾(去毒) 人参(各半两) 麻黄 僵蚕(炒) 甘草(炙) 川芎(各二钱五分) 麝香(五分)

    上为末。水煎服。虚寒,加附子一钱。

更多中医书籍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禄、徐师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张三锡
  • 作者:
    钱峻
  •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