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咸。性寒。无毒。禀积阴之气而成。降也。阴也。畏地榆。解巴豆毒。制丹砂。
【主治】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渴。水饮之。(本经)除时气热盛。
五脏降血。
【归经】入肾经。为走血除热之品。
【前论】仲淳曰。寒水石。按本文云。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悬绝。因石膏有寒水分别。
【禁忌】经疏曰。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均忌。
以上泻剂石部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味咸。性寒。无毒。禀积阴之气而成。降也。阴也。畏地榆。解巴豆毒。制丹砂。
【主治】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渴。水饮之。(本经)除时气热盛。
五脏降血。
【归经】入肾经。为走血除热之品。
【前论】仲淳曰。寒水石。按本文云。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悬绝。因石膏有寒水分别。
【禁忌】经疏曰。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均忌。
以上泻剂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