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西医眼科学》 (一)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

    眼电图是测量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细胞之间存在的视网膜静电位。根据在明、暗适应条件下视网膜静止电位的变化,可反映光感受器细胞的光化学反应和视网膜外层的功能状况,也可用于测定眼球位置及眼球运动的生理变化。视网膜的电反应是来自结构复杂的视网膜神经网状组织。视网膜感光上皮为正电位,色素上皮方向为负电位,二层间电位差可达60mV。正电位可向前传到角膜,负电位向后传到巩膜后面。当眼球转向内眦角时,正极的角膜移近内眦角而负极的后极移近外眦角。反之向外眦角转动就得到相反的结果。于暗、明适应条件下在被检者内、外眦角各置一电极所检测到的电流随眼球的转动而变化,记录下来的电位就是眼电图。(图2-27)

    EOG的记录原理

    图2-27 EOG的记录原理

    操作记录法:

    目前只有使用较间接的方法,在内、外眦角皮肤上各置一氯化银电极,患者头部固定,眼注视一个在30度内作水平移动的红灯。因为眼球的电轴跟随眼球的转动而改变,所以内、外眦角电极的电位也不断变化,比较明、暗适应下的这种变化并将此电位加以放大及记录,即得眼电图。

    分析方法:

    图2--28是个正常受检者的EOG描记图形。上为右眼,下为左眼,中间的方形波代表1毫伏的定标电位。图中共分30小段,每小段代表每分钟取样记录的结果,表示眼球以1次/秒的频率运动被记录下的图形。

    正常EOG图形

    图2-28 正常EOG图形

    以定标电压的高度去测量每小段中的波形,并取其平均值,共取30个数值,分别代表每分钟的静止电位量。若以纵座标代表静电位量,横座标代表测定时间,便可作出EOG的电位一时间曲线,简称P--T曲线。(2-29)

    正常EOG的P-T曲线

    图2-29 正常EOG的P-T曲线

    从P--T曲线观察在15分钟的暗适应过程中,静止电位逐渐下降至最低点,然后又逐渐上升。在后15分钟的明适应过程中,静止电位逐渐上升。至最高点,而后又逐渐下降。从P--T曲线可求得下列5个基本数据:

    1.暗谷电位:在暗适应过程中测得最小静止电位。

    2.暗谷时间:从检查开始至暗谷电位出现的时间。

    3.光峰电位:在明适应过程中测得最大静止电位。

    4.光峰时间:从打开背景光开始至出现光峰电位的时间。

    5.Q值:光峰电位除以暗谷电位(即光峰电位/暗谷电位)其商即为Q值。

    EOG的正常值

    在文献中由于各家测试的条件和方法不尽相同,特别是明适应过程中的背景光强度不一,所以EOG的各数据都有很大的差异,但Q值相近似。Arden(1962)公布的Q值为2.23±0.232,汤识美都子(1978)测定的Q值2.26±0.37。我国李海生在1980年测定,定为Q值正常范围3.00~1.85;3.10~3.5,1.80~1.50可为异常;暗谷时间正常值为6~12分,大于12分为异常。光峰时间为6~10分,大于10分为异常。

    临床应用

    EOG异常只表明视网膜第一个神经元突触前的病变,也即视网膜最外层的病变。它的价值是能较客观的反映出器质性病变。

    (1)视网膜色素变性,某些药物性视网膜病变、脉络膜缺损、脉络膜炎、维生素A缺乏、夜盲、全色盲、视网膜脱离等眼病,在光亮照明下EOG的上升值可以较低或完全不上升。

    (2)对某些视网膜感光上皮遗传变性患者,在年幼时还未出现临床症状前也可查出异常,甚至对这些疾病的基因携带者也可查出EOG低于正常。

    (3)对年幼不合作患者或眼球震颤者也可进行EOG检查。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王怀隐、陈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