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经解》 地黄

    作者: 叶桂

    气寒.味甘.无毒.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疗折跌绝筋.久服轻身不老.生者尤良.地黄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重浊.阴也.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所以主之.痹者血虚不运.而风寒湿凑之.所以麻木也.地黄味甘益脾.脾血润则运动不滞.气寒益肾.肾气充则开合如式.血和邪解而痹瘳矣.肾主骨.气寒益肾.则水足而骨髓充.脾主肌肉.味甘润脾.则土滋而肌肉丰也.作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着也.其除痹者.血和则结者散.阴润则闭者通.皆补脾之功也.其疗折跌绝筋者.筋虽属肝.而养筋者脾血也.味甘益脾.脾血充足.则筋得养而自续也.久服气寒益肾.肾气充所以身轻.味甘益脾.脾血旺则华面.所以不老.且先后二天交接.元气与谷气俱纳也.

    【制方】

    地黄同大蓟、小蓟各半.捣取自然汁.和童便服.治血热吐衄症.同麦冬.治产后烦闷.同沙蒺藜、苁蓉、鹿茸、山茱萸、北味.治男子精寒.同白茯、丹皮、泽泻、山茱萸、山药.名六味汤丸.治一切阴虚症.同人参、远志、麦冬、枣仁、柏仁、茯神、甘草.治心虚怔忡悸忘.同黄 、川莲、黄柏、枣仁、五味、麦冬、圆肉、牡蛎.治盗汗不止.同麦冬、五味、牛膝、杞子、车前、阿胶、天冬.治尿血.同麦冬、五味、牛膝.治下部无力.同砂仁.治胎动下血腰痛.同生姜.治产后中风.同醋炒黄 .治肠风不止.同肉桂、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白茯.名七味汤丸.治命门火衰.同肉桂、附子、山茱萸、白茯、丹皮、泽泻、山药丸.名肾气丸.治命门虚寒.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