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疫疹一得》 疫疹之症

    作者: 余霖

    头痛倾侧,本方加石膏、玄参、甘菊花。

    骨节烦痛,腰如被杖,本方加石膏、玄参、黄柏。

    遍体炎炎,本方加石膏、生地、川连、黄芩、丹皮。

    静躁不常,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丹皮、黄芩。

    火扰不寐,本方加石膏、犀角、琥珀、川连。

    周身如冰,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黄柏、丹皮。

    四肢逆冷,本方加石膏。

    筋抽脉惕,本方加石膏、丹皮、胆草。

    大渴不已,本方加石膏、花粉。

    胃热不食,本方加石膏、枳壳。

    胸膈遏郁,本方加川连、枳壳、桔梗、栝蒌霜昏闷无声,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黄芩、羚羊角、桑皮。

    筋肉 动,本方加生地、石膏、黄柏、玄参。

    冷气上升,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川连、犀角、胆草。

    口秽喷人,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

    满口如霜,本方加石膏、川连、连翘、犀角、黄柏、生地。

    咽喉肿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玄参、牛子、射干、山豆根。

    嘴唇 肿,本方加石膏、川连、连翘、天花粉。

    脸上燎泡,本方加石膏、生地、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马勃、归尾、丹皮、玄参。

    大头天行,本方加石膏、归尾、板蓝根、马勃、紫花地丁、银花、玄参、僵蚕、生大黄(脉实者量加)。

    腮,本方加石膏、归尾、银花、玄参、紫花地丁、丹皮、马勃、连翘、板蓝根。

    颈颌肿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牛蒡子、夏枯草、紫花地丁、玄参,连翘、银花、山豆根。

    耳后痛硬,本方加石膏、连翘、生地、天花粉、紫花地丁、丹皮、银花、板蓝根、玄参。

    耳聋口苦,本方加生地、玄参、柴胡、黄柏。

    嗒舌弄舌,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黄柏、玄参。

    红丝绕目,本方加菊花、红花、蝉衣、谷精草、归尾。

    头汗如涌,本方加石膏、玄参。

    切牙,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龙胆草、栀子。

    鼻血泉涌,本方加石膏、生地、黄连、羚羊角、桑皮(生用)、玄参、棕灰、黄芩。

    舌上珍珠,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连翘、净银花、玄参、花粉。

    舌如铁甲,本方加石膏、犀角、川连、知母、天花粉、连翘、玄参、黄柏。

    舌疔,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连翘、银花。

    舌长(以片脑为末涂舌上,应手而缩,甚者必须五钱而愈。)

    舌衄,本方加石膏、丹皮、生地、川连、犀角、栀子、败棕灰。

    齿衄,本方加石膏、黄柏、生地、丹皮、栀子、犀角、川连、玄参、黄芩。

    谵语,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丹皮、栀子、黄柏、龙胆草。

    呃逆,本方加石膏、柿蒂、银杏、竹茹、羚羊角、枇杷叶。(不止,用四磨饮一钱,调服本方即止。

    四磨饮∶沉香、槟榔、乌药、枳壳)。

    呕吐,本方加石膏、川连、滑石、甘草、伏龙肝。

    似痢非痢,本方加石膏、川连、滑石、猪苓、泽泻、木通。

    热注大肠(加同上)。

    大便不通(蜜煎导法),本方加生军。

    大便下血,本方加生地、槐花、棕炭、侧柏叶。

    小便短缩如油,本方加滑石、泽泻、猪苓、木通、通草、 蓄。

    小便溺血,本方加生地、桃仁、滑石、茅根、川牛膝、琥珀、棕炭。

    发狂,本方加石膏、犀角、川连、栀子、丹皮、川黄柏。

    痰中带血,本方加石膏、黄芩、棕炭、生桑皮、羚羊角、生地、栝蒌霜。

    遗尿,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滑石。

    喘嗽,本方加桑皮、黄芩、石膏、羚羊角。

    发黄,本方加石膏、滑石、栀子、茵陈、猪苓、泽泻、木通。

    循衣摸床,本方加石膏、川连、犀角、丹皮、栀子、胆草。

    狐惑,本方加石膏、犀角、苦参、乌梅、槐子。

    战汗(战后汗出、脉静、身凉,不用药;有余热即服本方小剂,一药而安)。

    瘟毒发疮,本方加石膏、生地、川连、紫花地丁、金银花、(上加)升麻、(下加)川牛膝、(胸加)枳壳、蒲公英、(背加)威灵仙、(出头)皂刺。

    以上五十二症按症加减。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