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踝疽(图缺)
王肯堂曰∶外踝疽又名脚拐毒,生足外踝,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湿热下注。(《准绳》)
申斗垣曰∶脚拐毒又名鞋带疽,乃膀胱经寒湿注于皮肤,伤于筋骨,平常不觉,久则疽发于两踝是也。(《启玄》)
《心法》曰∶外踝疽属三阳经脉络也,由湿寒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其坚硬漫肿,皮色不变,时时隐痛,难于行走,宜服内托羌活汤。若虚弱将欲作脓,跳痛无时者,俱服十全大补汤。(《金鉴》)
《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 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着。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
外踝疽(图缺)
王肯堂曰∶外踝疽又名脚拐毒,生足外踝,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湿热下注。(《准绳》)
申斗垣曰∶脚拐毒又名鞋带疽,乃膀胱经寒湿注于皮肤,伤于筋骨,平常不觉,久则疽发于两踝是也。(《启玄》)
《心法》曰∶外踝疽属三阳经脉络也,由湿寒下注,血涩气阻而成。其坚硬漫肿,皮色不变,时时隐痛,难于行走,宜服内托羌活汤。若虚弱将欲作脓,跳痛无时者,俱服十全大补汤。(《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