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王肯堂曰∶肾脏风属肾,虚风邪乘于 胫,以致皮肤如癣,或渐延上腿,久则延及遍身,外证则瘙痒成疮,脓水淋漓,眼目昏花,内证则口燥舌干,腰腿倦怠,吐痰发热,盗汗体疲,治当用六味地黄丸。(《准绳》)
《心法》曰∶肾气游风多生于肾虚之人,腿肚红肿,形如云片,游走不定,痛如火烘,此由肾热内蕴,外受风邪,膀胱气滞而成。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王肯堂曰∶肾脏风属肾,虚风邪乘于 胫,以致皮肤如癣,或渐延上腿,久则延及遍身,外证则瘙痒成疮,脓水淋漓,眼目昏花,内证则口燥舌干,腰腿倦怠,吐痰发热,盗汗体疲,治当用六味地黄丸。(《准绳》)
《心法》曰∶肾气游风多生于肾虚之人,腿肚红肿,形如云片,游走不定,痛如火烘,此由肾热内蕴,外受风邪,膀胱气滞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