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正宗》曰∶龙泉疽生人中之中,虎须毒生地角之上。此二毒乃肾督二脉分合行布,骤被外邪所搏而成。初起疙瘩,次生肿痛,渐发寒热,甚者恶心、干呕、吐,项俱肿。
又曰∶此证多生于元气壮实者,故多不必服药,自愈。
又曰∶初起宜线针挑破患顶,以蟾酥饼贴膏盖,使毒有门而泄。四边 肿,如意金黄散敷之。
又曰∶此穴忌灸。
《鬼遗方》云∶鼻下一处,人中两处为发髭,此患多因摘髭,外风侵入而结。攻作不常,寒热并作。此亦害人。
王肯堂曰∶髭毒痈生于地角,属足阳明风热所致。若撼之有根,肌肉不仁,或麻或痒,寒热大作,烦闷呕逆者,髭疔也。(《准绳》)
虎须毒 龙泉疽(图缺)
申斗垣曰∶髭毒乃风邪积热,脾经受证;须毒髯毒,皆属手阳明大肠经受证。(《启玄》)
《心法》曰∶龙泉疽,生水沟穴,(即人中)虎须毒,一名虎髭毒,亦名颏痈,肿痛赤,速溃易治;又名承浆疽,坚硬肿痛,迟溃难治,皆由过食炙 ,以至胃肾二经积热,上攻任脉而成。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正宗》曰∶龙泉疽生人中之中,虎须毒生地角之上。此二毒乃肾督二脉分合行布,骤被外邪所搏而成。初起疙瘩,次生肿痛,渐发寒热,甚者恶心、干呕、吐,项俱肿。
又曰∶此证多生于元气壮实者,故多不必服药,自愈。
又曰∶初起宜线针挑破患顶,以蟾酥饼贴膏盖,使毒有门而泄。四边 肿,如意金黄散敷之。
又曰∶此穴忌灸。
《鬼遗方》云∶鼻下一处,人中两处为发髭,此患多因摘髭,外风侵入而结。攻作不常,寒热并作。此亦害人。
王肯堂曰∶髭毒痈生于地角,属足阳明风热所致。若撼之有根,肌肉不仁,或麻或痒,寒热大作,烦闷呕逆者,髭疔也。(《准绳》)
虎须毒 龙泉疽(图缺)
申斗垣曰∶髭毒乃风邪积热,脾经受证;须毒髯毒,皆属手阳明大肠经受证。(《启玄》)
《心法》曰∶龙泉疽,生水沟穴,(即人中)虎须毒,一名虎髭毒,亦名颏痈,肿痛赤,速溃易治;又名承浆疽,坚硬肿痛,迟溃难治,皆由过食炙 ,以至胃肾二经积热,上攻任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