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厥论篇》曰∶厥之寒热者何也?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阳,谓足之三阳脉。阴,谓足之三阴脉,下,谓足也。此言厥病之分寒热者,以足之阴阳六经其气有偏胜也。)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阳主外而厥在内,故问之。)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足太阳脉出于足小指之端外侧,足少阳脉出于足小指次指之端,足阳明脉出于足中指及大指之端,并循足阳而上,肝脾肾脉集于足下,聚于足心,阴弱所以足下热也。此言热厥之热在于阴分者,以其阳胜阴也。)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阴主内而厥在外,故问之。)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足太阴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内侧,足厥阴脉起于足大指之端三毛中,足少阴脉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并循足阴而上循股阴入腹,故云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之上也。此言寒厥之厥上于膝,以其阴胜阳也。)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阴气盛于上,则腹胀满者,乃寒厥。阳气盛于上,则不知人者,乃热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