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白芍药生姜甘草(炙)麻黄(各一钱)杏仁(十粒,汤泡,去皮尖)上,水一钟,大枣二枚,煎四分,食远服。
知母麻黄汤
治伤寒,或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语错缪,又无寒热,医或作鬼祟,或作风疾,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热颊赤,或有寒热似疟,都是发汗不尽,余毒在心胞络间所致。
知母麻黄(去节)甘草(炙)芍药黄芩(各半两)桂枝(去粗皮,半两,盛暑可减半)上锉散。每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令微汗,若心烦不眠,欲饮水,当稍稍与之,令胃气和即愈,未汗再服,大小加减。
柴胡桂枝汤
治疟身热多汗。
柴胡(八钱)黄芩桂枝芍药甘草(各三钱)半夏(二钱半)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白虎加桂汤
治小儿疟疾发渴。
石膏(五钱,碎如米)知母(一钱)甘草(五分)桂枝(五分)上,水一盏,粳米一撮,煎服。
十味香薷散
香薷(一两)人参白术黄橘红白扁豆干木瓜浓朴(姜制)白茯苓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热汤或冷水,调下。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白芍药生姜甘草(炙)麻黄(各一钱)杏仁(十粒,汤泡,去皮尖)上,水一钟,大枣二枚,煎四分,食远服。
知母麻黄汤
治伤寒,或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语错缪,又无寒热,医或作鬼祟,或作风疾,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热颊赤,或有寒热似疟,都是发汗不尽,余毒在心胞络间所致。
知母麻黄(去节)甘草(炙)芍药黄芩(各半两)桂枝(去粗皮,半两,盛暑可减半)上锉散。每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令微汗,若心烦不眠,欲饮水,当稍稍与之,令胃气和即愈,未汗再服,大小加减。
柴胡桂枝汤
治疟身热多汗。
柴胡(八钱)黄芩桂枝芍药甘草(各三钱)半夏(二钱半)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白虎加桂汤
治小儿疟疾发渴。
石膏(五钱,碎如米)知母(一钱)甘草(五分)桂枝(五分)上,水一盏,粳米一撮,煎服。
十味香薷散
香薷(一两)人参白术黄橘红白扁豆干木瓜浓朴(姜制)白茯苓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热汤或冷水,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