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叶选医衡》 消渴亦有属寒辨

    作者: 未知

    按消渴之证,虽由火热,然亦有属虚寒者。如《内经》所云∶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之证是也。盖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其肺所受之津液,俱赖心火以熏蒸之,故能上及耳。设心火既衰,则上下不交,阴阳失偶,津液何由熏蒸上达哉?故肺燥则求救于水,究无火以熏蒸,则愈饮愈渴。上饮半升,下行十合,譬之釜底有火,则釜中水沸,自然暖气升腾,其盖有汗。若火灭水寒,则气不上行,釜盖自无以润,此理之必然也。今之医者,不达其故,谓内为热所伤,外为寒所膈,其亦不思之甚矣!其心火者,君火也,虽不可以妄动,而亦不可消灭。今《内经》言移寒于肺,明是火衰之候,与下文心移热于肺为膈消,火甚铄金之病,二证迥然各别,何得一概作热治之乎?若果然,则能消水矣,何反饮一溲二乎?昔人以八味治渴,正为此证。倘不明阴阳虚实,概用寒凉之剂,未免增其病耳,故辨及之。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