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纲目》 密陀僧

    「释名」亦名没多僧、炉底。

    「气味」咸、辛、平、有小毒。

    「主治」

    1、痰结胸中不散。用密陀僧一两,加醋和水各一碗,煎干,研为末。每服取末二钱,以酒和水各一小碗,煎成一碗,趁热服下。以吐出痰涎为好。

    2、消渴饮水。用密陀僧二两,研末,在开水中浸过,取出,加一点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服时用浓蚕茧盐汤、或茄根汤、或酒送下都行。第一天吃五丸,以后每天增加九丸,直到一次吃到三十丸为止,不可多服,五、六次后,如见水恶心,即可停药。恶心时可吃点干食压一下。

    3、赤白下痢。用密陀僧三两,烧成黄色,取出研细,每服一钱,醋茶送下,一天吃三次。

    4、痔瘘。用铜青、密陀僧各一钱,麝香少许,共研细,以口水调和涂患处。

    5、婴儿泡疮(遍身象鱼鳔,又象水晶,破则流水,疮又再生)。用密陀僧研末洒敷,内服苏合香丸。

    6、惊气失音。用密陀要一茶匙,茶调服,即愈。

    7、腋下狐臭。先洗净腋下,油调密陀僧末涂上。另用一钱密陀僧末放入热蒸饼中,夹在腋下。

    8、口臭。用密陀僧末一钱,醋调漱口。

    9、口疮。用煅过的密陀僧,研末,敷疮上。

    10、鼻内生疮。用密陀僧、香白芷,等分研末,蜡烛油调涂患处。

    11、一切黑瘢。用密陀僧二两,研细,人乳调搽。夜间搽药,白天洗去。

    12、夏月汗斑如疹。用密陀僧八钱、雄黄四钱,共研细。先以姜片擦皮肤发热,再用此姜片蘸药粉擦汗斑。次日斑疹焦枯。

    13、骨疽(一名“多骨疮”,疮内不时露出细骨)。用密陀僧末加桐油调匀,摊贴患处。

    14、臁疮。用密陀僧末加香油调成膏,摊在油纸上反复贴患处。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李时珍
  • 作者:
    赵学敏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