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释名」水泻、鹄泻、及泻、渝、芒芋、禹孙。
「气味」(根)甘、寒、无毒。
「主治」
1、水湿肿胀。用白术、泽泻各一两,做成丸子。每服三钱,茯苓汤送下。
2、暑天吐泻(头晕,渴饮,小便不利)。用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加水一碗、姜五片、类灯心十根,煎至八成,温服。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着。二卷。上集论带下、血崩、调经等 38 症,41 方;下集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 40 症,42 方。
《妇人大全良方》(公元 1237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二十四卷。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总共 260 余论。论后有附方及医案。
「释名」水泻、鹄泻、及泻、渝、芒芋、禹孙。
「气味」(根)甘、寒、无毒。
「主治」
1、水湿肿胀。用白术、泽泻各一两,做成丸子。每服三钱,茯苓汤送下。
2、暑天吐泻(头晕,渴饮,小便不利)。用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三钱,加水一碗、姜五片、类灯心十根,煎至八成,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