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柴胡 地黄皮(各三钱)
实者加大黄、朴硝。
《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此方主之。
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肠者,清浊泌别之区也。膀胱移热于小肠,则清浊不能泄别,湿热不去,势必上蒸,故令口中糜烂而疮。乃灶底燃薪,笼中肉糜之象也。是方也,柴胡辛温,所以升其清阳。地骨皮苦寒,所以降其浊阴。清浊既判,则干清坤宁,膈肠利而口糜愈矣。实者加大黄、朴硝,谓大便秘涩,邪气自实,二阴皆秘,地道不通,故用大黄苦寒以泻实,朴硝咸寒以软坚,乃灶底抽薪之法也。
(公元 1695 年)清.张温(路玉、石顽)着。十六卷。采集历代名家方论,编次成书。门类依据王肯堂《证治准绳》,方药主治多依撩《薛己医案》、张介实《景岳全书》,并结合自己的体会予以参订。
柴胡 地黄皮(各三钱)
实者加大黄、朴硝。
《气厥论》曰∶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此方主之。
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肠者,清浊泌别之区也。膀胱移热于小肠,则清浊不能泄别,湿热不去,势必上蒸,故令口中糜烂而疮。乃灶底燃薪,笼中肉糜之象也。是方也,柴胡辛温,所以升其清阳。地骨皮苦寒,所以降其浊阴。清浊既判,则干清坤宁,膈肠利而口糜愈矣。实者加大黄、朴硝,谓大便秘涩,邪气自实,二阴皆秘,地道不通,故用大黄苦寒以泻实,朴硝咸寒以软坚,乃灶底抽薪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