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
《伤寒例》云∶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温疟先热后寒,宜此方主之。
脉阴阳俱盛者,旧有热也。重感于寒者,新有寒也。凡疟寒热相搏,邪正分争,并于表,则阳实而阴虚,阴虚生内热,阳实生外热,中外皆热,故见其烦渴而身热,恶热莫任也;并于里,则阴实而阳虚,阳虚生外寒,阴实生内寒,中外皆寒,故见其鼓颔而战栗,恶寒莫任也;若其邪正分争,并之未尽,则寒热交集,鼓颔战栗,烦渴身热并至矣。此论常疟寒热之理也。温疟先热后寒者,以其先有旧热而后伤寒也。方中有麻黄、杏仁,可以解重感之寒;有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
《伤寒例》云∶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温疟先热后寒,宜此方主之。
脉阴阳俱盛者,旧有热也。重感于寒者,新有寒也。凡疟寒热相搏,邪正分争,并于表,则阳实而阴虚,阴虚生内热,阳实生外热,中外皆热,故见其烦渴而身热,恶热莫任也;并于里,则阴实而阳虚,阳虚生外寒,阴实生内寒,中外皆寒,故见其鼓颔而战栗,恶寒莫任也;若其邪正分争,并之未尽,则寒热交集,鼓颔战栗,烦渴身热并至矣。此论常疟寒热之理也。温疟先热后寒者,以其先有旧热而后伤寒也。方中有麻黄、杏仁,可以解重感之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