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病源论》云∶颓者,阴核气结肿大也。小儿患此者,多因啼怒,气不止,动于阴气,下击,结聚不散所致也。
《千金方》∶灸足厥阴大敦,左灸右,右灸左。
又方∶三月上除日,白头翁末敷之,一宿作疮,二十日愈。
《产经》云∶牵阴头正丁上行,灸头所极。又牵下行向谷道,灸所极。
《短剧方》云∶小儿颓方∶先将儿至碓头祝之曰∶坐汝令儿某甲称儿名也,阴称故灸汝三七一,灸讫,便牵小儿令茎以下向佳囊缝,当阴以所着处灸缝上七壮即消,有验。
又∶左右髀直行,灸所极,皆四处,随年壮。
又方∶小儿骑碓轴前齐阴茎头前灸,有年壮。
又云∶《葛氏方》∶但灸其上,又灸茎上向小肠脉。
又方∶灸手小指头七壮,随瘥左右也。
《经心方》∶灸两足内踝上七寸,日七壮。
又方∶但灸其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