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论》云∶谷道、肛门,大肠之候。大肠虚热,其气冲热结肛门,故令生疮。
《葛氏方》治下部卒有疮方∶捣蛴螬涂之。
又方∶煮豉以渍之。
又方∶豆汁以摩墨导之。
《范汪方》治下部卒有疮若转深者∶乌梅(五十枚)盐(五合)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常煮举皮饮之。(以上《葛氏方》同之。)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病源论》云∶谷道、肛门,大肠之候。大肠虚热,其气冲热结肛门,故令生疮。
《葛氏方》治下部卒有疮方∶捣蛴螬涂之。
又方∶煮豉以渍之。
又方∶豆汁以摩墨导之。
《范汪方》治下部卒有疮若转深者∶乌梅(五十枚)盐(五合)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常煮举皮饮之。(以上《葛氏方》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