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轻。
【注】●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
●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
●内捻为之补,外捻为之泻。
●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随也。
●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轻。
【注】●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
●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
●内捻为之补,外捻为之泻。
●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随也。
●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