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宗金鉴》 多骨疽

    作者: 吴谦

    【方歌】多骨疽由肾虚源,疮久肿溃复受寒,落草患此胎元结,名为骨胀治一般。

    【注】此证一名剩骨,一名朽骨。无论老少,皆有生者,多在腮〔月咢〕、牙床、眼胞、颏下、手足、腿膊等处。有因肾虚之人,生疮久溃,肿硬不退,口不收敛,外被寒邪袭入,与脓毒凝结,借人之气血化成多骨者;又有初生落草,身肉之中,按之有如脆骨,由胎元受之,精血交错而致,迨其人长大后,必于脆骨所生之处,突然发肿生疽,及溃破后,多骨脱出,其口方收。有多骨出之不休者,名曰骨胀,难愈。以上二因,治法皆同,俱宜隔附子饼艾灸,以宣寒凝,令骨速脱。盖骨属肾,遇寒则凝,故从热治也。若朽骨内含,或出臭脓,或出涎泡,宜撒黄灵药,陀僧膏盖贴,令朽骨出尽,其口始易敛也。肾虚微寒者,服六味地黄丸;虚而寒甚者,桂附地黄丸,常服可愈。由胎元结成者,禀赋身虚,不可强取多骨,候自破则取之。

    又方:附子饼灸法(见首卷灸法)

    黄灵药、陀僧膏(俱见溃疡门)

    六味地黄丸(见面部雀斑)

    桂附地黄丸(见面部颊疡)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