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简要方》 干姜

    作者: 张宗祥

    主治略同惟生者发散。熟者和中。此其异。生姜甘草汤。生姜五两。炙草人参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水七升煮至三升。分温三服。治肺痿咳嗽。吐涎。咽燥而渴。生姜橘汤。

    生姜八两。橘皮四两。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治痢后干哕。

    冷。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炙草人参各三两。干姜(泡)一两。黄芩三两。半合。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水一斗煎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次。

    治伤寒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干姜甘甘草各五钱。水煎服。治阴乘于阳。心肺寒而呕血。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生附子一片。

    水五升煎取一升。去滓顿服。治太阳证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眠。夜安静不渴不呕。

    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柴胡汤。干姜(泡)三分。柴胡一钱。栝蒌根五分。桂枝牡蛎()炙草各三分。水煎服。治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寒热如疟。或狂言见当解。干姜散。干姜白术茯苓甘草锉散。水煎服。治下焦湿。干姜连芩人人参各三两。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治伤寒寒格。食物入口即吐。并治胃虚客热痞满。姜术汤。生白姜生白术赤茯苓半夏曲各一钱。辣桂甘草各五分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六分服。治虚人停饮怔忡。姜附丹。干姜飞)一两五钱。研末。酒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五至二三十丸。大便苓汤下。治小便数而不禁。怔忡多忘。魇梦不已。下元虚冷。遗尿精滑。或阳虚精漏不止。

    或肾虚寒泄脾泄等证。

    姜附汤。干姜(炮)白术各五钱。附子(炮)人参各一两。分两剂水煎服。治疡疮真阳亏损。

    或附子(均炮)杜仲水煎服。治寒痛。姜桂丸。干姜(炮)肉桂各八两。白术一斤。研末蜜丸梧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汤下。治五饮。姜桂汤。干姜桂心牡蛎()甘草各三两。柴胡八栝蒌根四两。黄芩二两。研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服。治脾胃虚寒。兼有外感。

    胡荽(即香菜)根叶主治消食。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止头痛。发痧疹。(用叶擦四肢腹背荽子一合。炒研末。每服二钱。赤痢砂糖汤调下。白痢姜汤下。泻血白汤下。日二次)胡荽饮。胡荽二两。葵根一握。水二升煎至一升。入滑石末一两。分三四服。治小便不通。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王怀隐、陈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