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上焦火旺,头面大肿,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
黄芩 黄连 甘草各等分,水煎,食后服。
【注】三黄汤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若大便不实者,黄连解毒汤证也。以大黄易黄柏者,因其下焦热结未实也。加栀子者,使其热不从大便出而从小便出也。上,中二焦实火,用凉膈散。若夫上焦实火,则以此汤之大黄易甘草,名二黄汤,使芩,连之性,缓缓而下,留连膈上。张洁古以凉膈散减硝,黄加桔梗,亦此义也。虽同一泻火之剂,而其中上下,缓急,轻重之不同,此皆加减转换法也,不可不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治上焦火旺,头面大肿,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
黄芩 黄连 甘草各等分,水煎,食后服。
【注】三黄汤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若大便不实者,黄连解毒汤证也。以大黄易黄柏者,因其下焦热结未实也。加栀子者,使其热不从大便出而从小便出也。上,中二焦实火,用凉膈散。若夫上焦实火,则以此汤之大黄易甘草,名二黄汤,使芩,连之性,缓缓而下,留连膈上。张洁古以凉膈散减硝,黄加桔梗,亦此义也。虽同一泻火之剂,而其中上下,缓急,轻重之不同,此皆加减转换法也,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