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臣曰:脉大浮濡,在寸为自汗,在尺为盗汗。自汗属阳虚,宜扶阳补卫;盗汗属阴虚,宜滋阴降火。至伤寒时疫,狂汗战汗,由初起失表,邪气
内溃,宜清燥和荣,当于各门求治。凡出汗如油、如水、如珠皆属危证,急宜峻补,缓则不救。
阳虚自汗,参芪汤:黄芪、人参、焦术、茯苓、当归、熟地、白芍、陈皮、枣仁、牡蛎、乌梅、甘草。或补中汤加附子、浮麦、麻黄根。
阴虚盗汗,当归六黄汤:当归、二地、黄芪、黄芩、黄连、黄柏。或归芍六味丸,加龟板、浮麦、五味。
大汗亡阳,收汗汤:黄芪、当归各一两、五味一钱、桑叶七片。或生阳汤:黄芪、人参、熟地、麦冬各一两、当归、枣仁各五钱、五味三钱、炙草二钱。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清臣曰:脉大浮濡,在寸为自汗,在尺为盗汗。自汗属阳虚,宜扶阳补卫;盗汗属阴虚,宜滋阴降火。至伤寒时疫,狂汗战汗,由初起失表,邪气
内溃,宜清燥和荣,当于各门求治。凡出汗如油、如水、如珠皆属危证,急宜峻补,缓则不救。
阳虚自汗,参芪汤:黄芪、人参、焦术、茯苓、当归、熟地、白芍、陈皮、枣仁、牡蛎、乌梅、甘草。或补中汤加附子、浮麦、麻黄根。
阴虚盗汗,当归六黄汤:当归、二地、黄芪、黄芩、黄连、黄柏。或归芍六味丸,加龟板、浮麦、五味。
大汗亡阳,收汗汤:黄芪、当归各一两、五味一钱、桑叶七片。或生阳汤:黄芪、人参、熟地、麦冬各一两、当归、枣仁各五钱、五味三钱、炙草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