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迟脉为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一息三至,缓、涩、代、结,皆统于此。
主病(凡八证)
迟脉为寒,为虚,为噎膈,为中满,为洞泄,为带浊,为精不固,为阴盛阳亏。
主治(凡六条)
迟浮为里气虚。其证必内寒,不思食,或呕恶倦怠。宜温胃饮或理脾涤饮。
迟沉为表气虚。其证必恶寒面青,肌冷,宜十全大补汤。
迟在两寸为气不化精,四君子汤;兼上气微滞有痰,六君子汤。
迟在两尺,为精不化气,补阴益气煎,兼右归丸加参。
迟而滑大,主风痰顽痹。四物合二陈,加竹沥、姜汁,使血行风自灭,风灭痰自消矣。
迟而细小,乃真阳亏弱,为诸寒之证。如寒在脾肾,冷泻冷痢,胃关煎,兼服九气丹;寒在脾胃,食而不化,胀满,吞酸,呕吐,理脾涤饮;寒在三阴,足膝冷痛,大营煎,兼三气饮,浸酒饮之。
按脉来迟慢,总由元气不足,不可用清凉攻击,惟以右归丸大加人参为主。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迟脉为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一息三至,缓、涩、代、结,皆统于此。
主病(凡八证)
迟脉为寒,为虚,为噎膈,为中满,为洞泄,为带浊,为精不固,为阴盛阳亏。
主治(凡六条)
迟浮为里气虚。其证必内寒,不思食,或呕恶倦怠。宜温胃饮或理脾涤饮。
迟沉为表气虚。其证必恶寒面青,肌冷,宜十全大补汤。
迟在两寸为气不化精,四君子汤;兼上气微滞有痰,六君子汤。
迟在两尺,为精不化气,补阴益气煎,兼右归丸加参。
迟而滑大,主风痰顽痹。四物合二陈,加竹沥、姜汁,使血行风自灭,风灭痰自消矣。
迟而细小,乃真阳亏弱,为诸寒之证。如寒在脾肾,冷泻冷痢,胃关煎,兼服九气丹;寒在脾胃,食而不化,胀满,吞酸,呕吐,理脾涤饮;寒在三阴,足膝冷痛,大营煎,兼三气饮,浸酒饮之。
按脉来迟慢,总由元气不足,不可用清凉攻击,惟以右归丸大加人参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