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泄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利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
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标百病,效着千方。
□
味甘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泄饮消痰,开汗孔而泄湿,清膀胱而通淋,带浊可断,鼓胀能消。
味咸微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燥土泄湿,利水通淋,除饮家之眩冒,疗湿病之燥渴。气鼓水胀皆灵,噎膈反胃俱效。
味苦气平,入足太阳膀胱经。泄水去湿,壮骨舒筋。
味甘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利水去湿,泄热除烦。
味辛,入足厥阴肝、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行血脉之瘀涩,利水道之淋癃。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开癃闭,泄热而清膀胱。
味苦,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道而泄湿淫,消瘀热而退黄胆。
味甘,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泄湿热,止血而消痈肿。浸令毛出,曝干用。
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清膀胱之湿热,通水道之淋涩。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泄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利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
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标百病,效着千方。
□
味甘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泄饮消痰,开汗孔而泄湿,清膀胱而通淋,带浊可断,鼓胀能消。
□
味咸微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燥土泄湿,利水通淋,除饮家之眩冒,疗湿病之燥渴。气鼓水胀皆灵,噎膈反胃俱效。
□
味苦气平,入足太阳膀胱经。泄水去湿,壮骨舒筋。
□
味甘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利水去湿,泄热除烦。
□
味辛,入足厥阴肝、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行血脉之瘀涩,利水道之淋癃。
□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开癃闭,泄热而清膀胱。
□
味苦,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道而泄湿淫,消瘀热而退黄胆。
□
味甘,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泄湿热,止血而消痈肿。浸令毛出,曝干用。
□
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清膀胱之湿热,通水道之淋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