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查古籍
《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人)涤肾热
秋石(专入肾)。本于人溺。因秋露水搅澄晒干刮取而成。故名秋石。味咸气温。据书载能滋阴润脏。退蒸软坚。治痨止嗽。通溺利便。涩精固气。且云经火 炼。去其咸寒。转为温补。温而不燥。润而不滞。清不损元。降不败胃。为滋阴降火之圣药。(为精火两衰而用。)然绣窃谓补处少而清处多。温处少而寒处多。(温止由于火 。而非溺中浊气。具有温补之性也。)虚劳火重。服此似不甚碍。(以其具有清火之性耳。)间有微功。亦非补中正剂。(补中惟参耆。惟附桂。惟地茱。乃补中正剂耳。)若使气薄。火衰水泛。纵经 炼。终不免有虚虚之祸矣!(大黄纵经 炼。亦不能以补命门之火。以其气质本寒故也。)法于秋时取童便。每缸用石膏七钱。桑搅澄。倾去清液。如此二三次。乃入秋露水搅澄。如此数次。秽净咸减。以重纸铺上。晒干。刮去在下重浊。取轻清为秋石。再研入罐。铁盏盖定。盐泥固济。升打。升起盏上者名秋水。味淡而香。乃秋石之精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