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排草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排草香拼音注音Pái Cǎo Xiānɡ别名

    排草、香排草、细梗香草、合血香、满山香[江西德兴]

    来源

    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细梗排草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的全草。夏秋采集,阴干。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祛风,止咳,调经。用于感冒咳嗽,气管炎,哮喘,月经不调,神经衰弱。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排草香拼音注音Pái Cǎo Xiānɡ别名

    排香、香排草、香草(《四川中药志》),毛柄珍珠菜(《广西植物名录》)。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细梗香草全草。夏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喜生于山地斜坡草丛中,茂密的林边及林下。分布四川、湖北、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有香气。茎下部匍匐地面,节上生须根与分出直立的枝,高达50厘米;茎细长,呈四角或五角形,棱生狭翅,无毛。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6厘米,宽7~17毫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楔形,羽状脉每侧4~5条,淡绿色,纸质;叶柄长2~6毫米。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甚细,长2~3厘米;花黄色,直径约1厘米;花萼长约3毫米,下部合生,5长齿裂,内面及边缘有红色腺点密生;花冠5深裂,长约6毫米;雄蕊5,与花冠裂片对生,着生花冠基部,花丝很短,长约1毫米,花粉囊长约4毫米;雌蕊1,子房1室,近球形,直径1毫米,花柱长约5毫米。蒴果球形,直径2毫米。种子多数,细小,多角形。花期6月。果熟期秋末。

    性味

    《四川中药志》:"味甘,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治感冒,咳喘,风湿痛,月经不调。

    ①《中国药植志》:"治虚弱。"

    ②《四川中药志》:"祛风湿,理气,止气痛,醒脑除烦,搽雀斑。"

    ③《广西植物名录》:"益气补虚,祛风活血。治虚弱,气管炎,哮喘,月经不调,感冒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临床应用

    治疗水肿:取排草香根1两(去枝梗)加水1200毫升,煎至300毫升。日服2次,每次150毫升(儿童酌减)。观察43例,服药后1~2天尿量迅速增加,4~5天一般水肿即基本消退。但对原发疾病仍须行病因治疗及对症处理。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排草香拼音注音Pái Cǎo Xiānɡ别名

    排草、耙草

    英文名Herb of Hairystalk Loosestrife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排草香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isochilus carnosus (L.)Wall.[La-uandula carnosa L.]

    采收和储藏:4-5月采收,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茎直立粗壮有分枝、四棱形,被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1.3-5cm,密被白色绒毛;叶片长圆状卵形,长宽各5-7cm,先端钝至圆,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具细圆齿、肉质,具皱纹,两面被白以绒毛和血红色腺点。穗状花序着生于茎顶及分枝顶端,长2.5-7.5cm,直径0.9-1.9cm;花萼被微柔毛,果时萼筒膨大,萼檐二唇形,上唇在果时大而宽,呈卵形,下唇截形,具不明显的齿,口部收缩;花冠淡紫色,长度为花萼的2倍,冠檐二唇形,上唇短,4裂,下唇延长,全缘,内凹;雄蕊4,前对较长,花丝分离,花药卵圆形,2室;花柱较雄蕊长,先端呈相等的2裂。花期3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头部残茎呈四方柱形,紫褐色,多劈成二字形纵向破裂,中空有髓,工5-15cm,直径2-3cm。下商有成丛的众多细长须根,细根又分出很多毛茸状梢根,必茂成乱须状,须根长10-20,直径不及1mm,幼小者纤细如毛发。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质柔韧,不易折断,易纵向撕裂,断面淡黄棕色。气清香,味淡。

    以残茎短、须根多而长、灰轩色、气浓香者为佳。不带残茎者称“排草茸”,质量最好。

    化学成分

    叶含少量芹菜素(apigenin)及木犀草素(lute-olin)[1]等。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化湿避浊;利水消肿。主暑显吐泻;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当局洗浴或烧烟熏。

    临床应用

    治疗水肿。取排草香根 1两(去枝梗)加水1200ml,煎至300ml。 日服2次,每次150ml(儿童酌减)。观察43例,服药后 1-2天尿量迅速增加,4-5天一般水肿即基本消退。但对原发疾病仍须行病因治疗及对症处理。

    各家论述

    1.《中国药植志》:治虚弱。

    2.《四川中药志》:祛风湿,理气,止气痛,醒脑除烦,搽雀斑。

    3.《广西植物名录》:益气补虚,祛风活血。治虚弱,气管炎,哮喘,月经不调,感冒咳嗽。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鳖头拼音注音Biē Tóu别名鳖首(《中药志》)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头。加工鳖甲时,割下鳖头,洗净晒干。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产。性状干燥的鳖头,略呈长圆柱形,吻端尖,颈部向上弯曲,约成90度角。外表呈灰棕色......
  • 《中国药典》:鳖甲拼音注音Biē Jiǎ别名团鱼盖、脚鱼壳、上甲、甲鱼英文名CARAPAX TRIONYCIS来源本品为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
  • 《全国中草药汇编》:鳖甲胶拼音注音Biē Jiǎ Jiāo别名别甲胶来源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中华鳖Amyda sinensis (Wiegmann),以背甲熬制成的膏入药。生境分布主产山东、河北。炮制原料:鳖甲、阿胶、冰糖、黄酒、香油。先将鳖甲......
  • 《中药大辞典》:鳖肉拼音注音Biē Ròu出处《别录》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肉。化学成分食部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6.5克,脂肪1.0克,碳水化物1.6克,灰分0.9克;钙107毫克,磷135毫克,铁1.4毫克,硫胺素0.62毫克,......
  • 《中药大辞典》:鳖胆拼音注音Biē Dǎn出处《纲目》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胆或胆汁。化学成分Amyda japonica的胆汁,含两个内酯:三羟基甾族胆烷酸内酯,及其多一“CH2“的内酯。功能主治治痔漏。复方治痔疮痔漏:鳖胆一个,取汁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