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启源》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作者: 张元素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

    注云∶〔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注云〕∶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吴师机
  • 作者:
  • 作者:
    汪绮石
  • 作者:
    薛己
  • 作者:
    薛己
  •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作者:
    张介宾
  • 作者:
    张介宾
  •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作者:
    林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