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半边苏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边苏拼音注音Bàn Biān Sū别名

    绵穗苏、野鱼香、野苏、大胡麻、天人草

    来源

    唇形科半边苏Comanthosphace n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浙江、江西、湖南、贵州。

    性味

    辛、微苦,温。

    功能主治

    驱风发汗,清热止血,解毒。

    感冒(畏寒头痛):配白芷、川芎各3钱,水煎服。

    瘫痪:鲜品捣烂包关节处。

    疮毒:鲜品捣烂包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半边苏拼音注音Bàn Biān Sū别名

    野鱼香、野苏、火胡麻(《贵州民间药物》)。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香薷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草坡。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方形,高30~100厘米,下部疏被白色柔毛,上部密被白毛。叶对生,有柄,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6厘米,宽1.8~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侧下延,边缘有钝齿,上面脉上有细柔毛,下面广布白柔毛。穗状轮伞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鳞片状,后渐脱落;萼钟状,近相等的5齿裂;花冠淡紫色,2唇形,上唇直立,先端微凹,下唇3裂;雄蕊4,其中2枚突出;花柱短。小坚果卵形,平滑.花期夏秋。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主成分为香薷酮,还有白苏酮,α-蒎烯、桉叶素、对聚伞花素、异缬草酸、异缬草酸异丁酯、乙酸、α-,β-白苏烯、辛醇-3、辛烯-1-醇-3、芳樟醇、樟脑、牻牛儿醇、己酸、异己酸等。

    种子含脂肪油38%,其中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温,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

    《贵州民间药物》:"驱风发汗。治瘫痪,痨伤吐血,感冒,月家病,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外用:捣烂敷。

    复方

    ①治瘫痪:半边苏捣烂包关节处。

    ③治感冒畏寒、头痛:半边苏四钱,白芷、川芎各三钱。煎水服。

    ③治痨伤吐血:半边苏一两。煎水服。

    ④治疮毒:半边苏捣绒包患处。(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月家病:半边苏、牛舌片、益母草、辣子草各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备注

    本品在四川、山东等少数地区作香薷使用,参见"香薷"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半边苏拼音注音Bàn Biān Sū别名

    野鱼香、野苏、火胡麻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Elsholtzia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绵穗苏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manthosphace 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 [C.sublanceolata auct.non (Miq.)S.Moore]

    采收和储藏:夏、悉季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20m的山坡草丛及溪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具木质根茎;茎直立,除花序被星状绒毛外,其余部分近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5-1cm,无毛;叶片卵状长圆形,长7-20cm,宽4-9.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渐狭,边缘在基部以上具锯齿,幼时上面多少被小刚毛,下面被疏星状毛,老时两面近无毛。轮伞花序6-10花,排列于主茎及侧枝上成顶生假穗状花序,长8-18(-40)cm;苞片叶状,明显从法状过渡到鳞片状;小苞片微小,长1-1.5mm,旱落;花梗长1-3mm,与序轴均被白色星状绒毛,花萼钟形,长4mm,外面被星状栽毛,萼齿5,短三角形,微尖,前2齿略宽;花冠淡红色或紫色,长7mm,外面密被白色星状绒毛,内面近中部有一密集毛环,上唇先端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较入,内凹成浅囊状;雄蕊4,前对略长,均促出超过两冠长约1倍,花丝无毛,花药卵珠形,1室;子房具腺点,花柱稍长于雄蕊,柱头2浅裂;花盘平顶。花8-10月。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发表;止血调经;消肿解毒。主感冒;头痛;瘫痪;劳伤吐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驱风发汗。治瘫痪,痨伤吐血,感冒,月家病,疮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线蛇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é别名黄脊游蛇、白脊蛇、黄脊蛇、白蛇来源有鳞目游蛇科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Peters),以去内脏全体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功能主治袪风湿。主治风湿关节疼痛,麻木不......
  • 拼音注音Bái Xì Xīn别名贝茜花(《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单叶升麻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阴处。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长达10厘米......
  • 别名白花茶匙红、白花塔仔草、老虎花、毛绣球防风、白风轮菜、银针七、北风草、灯笼花来源唇形科白蜂窝草属植物白绒草Leucas mollisima Wall.,以全草入药。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晒干,或四季随采随用。性味甘、微辛,平。功能主治清肺......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绿叶拼音注音Bái Lǜ Yè别名羊奶果、胡颓子、天青地白、小羊奶果来源胡颓子科白绿叶Elaeagnus viridis Servett. var. delavayi Lecte.,以茎皮、根皮、叶入药。生境分布云南。......
  • 拼音注音Bái Lǜ Yè Guǒ Shí来源药材基源:为胡颓子科植物白绿叶Elaeagnus viridis Serv.var. delavayi Lecte.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eagnus viridis Serv.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