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痢疾之症,里急后重,或血、或脓、或脓血相杂,或痛、或不痛。此症原其所因,不外湿、热、食积三者。伤于气分,痢下则白;伤于血分,痢下则赤;气血俱伤,则赤白相杂。下痢之脉,微小者吉,浮洪者凶,滑大者吉,弦急者凶。刘河间曰:治痢大法,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揭之。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风邪外来宜汗之。鹭溏为痢宜温之”。
治痢验方:痢疾初起,便脓下血,里急后重,用芍药汤。白痢用温六丸。赤痢用清六九。赤白相杂,里急后重,用立效散。痢疾初时失下,反用兜涩之药,以致邪杂内蓄,血不得行,腹痛难忍者,用桃仁承气汤。痢疾发热,肠胃中有风邪也,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陈仓米、生姜、大枣,煎服。时行疫痢,噤口不食,加石莲子肉七个。下痢日久。赤白已尽,虚寒脱肛者,养脏汤。
芍药汤
治痢芍药汤,(黄)芩(黄)连(肉)桂大黄,(木)香槟(榔)(当)归甘草,后重即安康。
温六丸
滑石(六两水飞)粉草(一两)干姜(五钱)为末,水丸。
清六丸
滑石(六两水飞)粉草(一两)红曲(五钱)为末,水丸。
立效散
黄连(四两酒洗)吴茱萸(二两,二味同炒去茱萸)陈皮(二两)枳壳(二两麸炒)共为末。每服三钱,黄酒送下。噤口痢用陈仓米煎汤调下。
桃仁承气汤见16页
人参败毒散见17页
养脏汤
养脏(白)芍当归,人参(肉)桂(白)术随,木香甘(草)米壳,诃子(肉)蔻乌梅。
和中汤
和中(当)归酒(黄)连,陈(皮)(白)芍(厚)朴苍(术)甘(草),茯苓并枳壳,新久痢皆痊。
按:痢疾是湿热之邪积滞肠道引起,故治疗大法,应清热祛湿导滞。初起如有发热,可予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加减,湿热清,则发热自除,下痢自止、又痢疾初起,不宜用涩止药,盖湿热未清,收涩过早,易转成休息痢。
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水煎服。
白头翁汤
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水煎服。
上两方亦可酌加当归、白芍、山查、马齿苋等。
《女科宝鉴》是以中医方法论述女性生殖器相关疾病的探索性新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七十多种常见女性生殖器相关病证,其中包括女科杂病、性病、月经病和中医药避孕、中医药抗早孕等。各病证以病机要点为中枢,展开对理、证、法、方、药的论述,同时,引进中医女科最新研究成果,使之更具临床指导性和收藏价值。
纵览全书,具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扼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全书共约25万字。
读者对象: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及广大男女中、青年。
著者 一九九一年八月
痢疾之症,里急后重,或血、或脓、或脓血相杂,或痛、或不痛。此症原其所因,不外湿、热、食积三者。伤于气分,痢下则白;伤于血分,痢下则赤;气血俱伤,则赤白相杂。下痢之脉,微小者吉,浮洪者凶,滑大者吉,弦急者凶。刘河间曰:治痢大法,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揭之。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风邪外来宜汗之。鹭溏为痢宜温之”。
治痢验方:痢疾初起,便脓下血,里急后重,用芍药汤。白痢用温六丸。赤痢用清六九。赤白相杂,里急后重,用立效散。痢疾初时失下,反用兜涩之药,以致邪杂内蓄,血不得行,腹痛难忍者,用桃仁承气汤。痢疾发热,肠胃中有风邪也,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陈仓米、生姜、大枣,煎服。时行疫痢,噤口不食,加石莲子肉七个。下痢日久。赤白已尽,虚寒脱肛者,养脏汤。
芍药汤
治痢芍药汤,(黄)芩(黄)连(肉)桂大黄,(木)香槟(榔)(当)归甘草,后重即安康。
温六丸
滑石(六两水飞)粉草(一两)干姜(五钱)为末,水丸。
清六丸
滑石(六两水飞)粉草(一两)红曲(五钱)为末,水丸。
立效散
黄连(四两酒洗)吴茱萸(二两,二味同炒去茱萸)陈皮(二两)枳壳(二两麸炒)共为末。每服三钱,黄酒送下。噤口痢用陈仓米煎汤调下。
桃仁承气汤见16页
人参败毒散见17页
养脏汤
养脏(白)芍当归,人参(肉)桂(白)术随,木香甘(草)米壳,诃子(肉)蔻乌梅。
和中汤
和中(当)归酒(黄)连,陈(皮)(白)芍(厚)朴苍(术)甘(草),茯苓并枳壳,新久痢皆痊。
按:痢疾是湿热之邪积滞肠道引起,故治疗大法,应清热祛湿导滞。初起如有发热,可予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加减,湿热清,则发热自除,下痢自止、又痢疾初起,不宜用涩止药,盖湿热未清,收涩过早,易转成休息痢。
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水煎服。
白头翁汤
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水煎服。
上两方亦可酌加当归、白芍、山查、马齿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