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饮食营养学》 荔枝(《本草拾遗》)

    【基原】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实。

    【异名】离支、丹荔、火山荔、丽枝、勒荔。

    【性味归经】甘、酸,温。入脾、肝经。

    【功效】生津益血,健脾止泻,温中理气,降逆。

    【应用】

    1.脾虚久泻:荔枝干果七个,大枣五个,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2.老人五更泻:荔枝干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连服三次;酌加山药或莲子同煮更佳。(《泉州本草》)

    3.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医方摘要》)

    4.妇女虚弱,崩漏贫血:荔枝干果30g,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5.气虚胃寒:荔枝肉五枚,煮酒一小杯,屡服有效。(《饮食治疗指南》)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按语】

    新鲜果肉汁多味甘,生津止渴,为果中佳品。

    【参考文献】

    《玉楸药解》:“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和平,补益无损,不致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