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饮食营养学》 醋(《名医别录》)

    【基原】以米、麦、高粱或酒、酒糟等酿制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

    【异名】苦酒、醇酢、酢酒、米醋。

    【性味归经】酸、苦,温。入肝、胃经。

    【功效】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疗疮。

    【应用】

    1.疝气疼痛:青皮、小茴香各15g,以米醋一碗煮干,加水二碗,煎八分,温和服。(《林氏家抄方》)

    2.过食鱼腥、生冷水菜果实成积者:生姜捣烂,和米醋调食之。(《日华子本草》)

    3.呃逆:醋30g,开水30m1,调和一起,随意少饮之。(《家庭食疗手册》)

    【使用注意】

    脾胃湿甚、痿痹、筋脉拘挛及外感初起忌服。健康人不宜过食。烹调醋不宜用铜器具,因为醋能溶解铜,引起铜中毒。

    【现代研究】

    醋含乙酸、琥珀酸、草酸、高级醇类、β—羟基丁酮、二羟基丙酮、酪醇、乙醛、甲醛、乙缩醛及山梨糖等糖类。

    【按语】

    醋作为调料食物,不仅有调味作用,还可以使胃酸增多,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参考文献】

    1.《本草衍义》:“产妇房中常得醋气则为佳,醋益血也。”

    2.《本草汇言》:“醋,解热毒,消痈肿,化一切鱼腥水菜诸积之药也。”

    3.《本草求真》:“醋主敛,故书多载散瘀解毒,下气消食。”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