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一、C1q受体

    应用C1q-琼脂糖亲和层析由类淋巴母细胞和髓样细胞膜分离的C1q受体(C1q-R)为一种类似65kDa的糖蛋白,具有非共价结合的蛋白聚糖成分。也可能还有CD43参与,从而构成一个多单位的糖蛋白复合体。由于各种细胞上表达的C1q-R具有类似的结合亲和力和与抗游离C1q抗体有共同的反应性,表明不同细胞上表达的C1q-R结构类似。C1q-R的某些肽段含有与RO/SSA(一种核糖核蛋白自身抗原)、舒网素、小鼠B50黑素瘤抗原、大鼠425蛋白等相似的序列,表明它们属于同一蛋白超家族。表达C1q-R的细胞类型B细胞及其母细胞株、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小板等。最近报道,外周血T细胞及Molt 4 T淋巴细胞株也表达C1q-R。C1q-R的天然配体为C1q,C1q与C1q-R的相互作用具有特异性、可饱和性、可逆性及亲和性等特点。由于单独的C1q分子对C1q-R的亲和力很低,因此C1q-R常优先与免疫复合物(IC)结合的C1q相结合。C1q-R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1)免疫调节作用:C1q-R具有多种免疫增进作用,如促进B细胞产生Ig,促进吞噬细胞的ADCC效应及对IgC或C3bn/C4b包被颗粒的吞噬作用。通过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和检测磷酸已糖旁路的活化表明,刺激中性粒细胞的C1q-R可激发呼吸爆发,刺激内皮细胞的氧化代谢,促进IC的沉积与清除等。(2)调节血小板的功能:已证明游离的C1q与血小板上C1q-R相互作用可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反应,而结合于IC上成簇的C1q则可模拟胶原的作用,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释放5-HT。此外,C1q-R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还可刺激成纤维细胞趋化、DNA合成导致其增生。因此认为,在损伤愈合和组织再生中,C1q-R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C1q-R复合体中的CD43可能起传导信号的作用。在促进过氧化物产生、增强吞噬作用和对不易吞噬的微生物的细胞毒作用中,C1q与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上的FcR也可协同而发挥作用。

更多中医书籍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
  • 作者:
  •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
  • 作者:
    黄凯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