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味辛,温、大热,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除五脏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肠 下利,泄精,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胆,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一名巴椒,一名卢 。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
杏仁为之使,畏橐吾。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浓,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原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巴椒,有毒不可服,而此为一名,恐不尔。又有秦椒,黑色,在上品中。
凡用椒皆火微熬之,令汗出,谓为汗椒,令有力势。椒目冷利去水,则入药不得相杂耳。
〔谨案〕椒目,味苦,寒,无毒。主水腹胀满,利小便。
今椒出金州西域者,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