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物理诊断学》 四、听诊

    (一)肠鸣音 当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称肠鸣音。正常情况下,肠鸣音一般每分钟约4~5次。当肠蠕动增加时,肠鸣音每分钟在10次以上,称肠鸣音亢进。其音响亮、亢时,见于急性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等;若肠鸣音响亮,使肠壁变薄,且极度紧张,与亢进的肠鸣音产生共鸣所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是指持续3~5分钟以上才听到一次或听不到肠鸣音者,见于急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或肠麻痹等。

    (二)震水音 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击而发出的声音称震水音(succussionsplash)。检查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医生用两手摇晃病人上腹部,不用听诊器即可听到震水时。正常人在进食多量的液体后可出现震水音,但若在空腹或饭后6~8小时以上仍有震水音,则表示胃内有液体潴留,见于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三)血管杂音 正常腹部无血管杂音。在妊娠5个月以上,腹部可听于胎心音,病理性血管音可见于:(1)肾动脉狭窄时,在上腹部或脐水平正中线两侧可听到强弱不等的吹风样杂音,有时较粗糙,尤其是年轻高血压患者,应考虑肾动脉狭窄所致;(2)门静脉高压患者,有时可在脐附近或胸骨剑突下部,听到连续性静脉营营音,此音可能产生于脐静脉重新开放与腹壁静脉形成侧枝循环;肝血管瘤或左叶肝癌压迫肝动脉或腹主动脉,在肿大的肝表面听到连续性血管杂音。

    (四)肝脾区磨擦音 当病人作深吸气时,在肝、脾区听到类似胸膜磨擦音的声音,此因肝脾包膜因纤维素渗出与腹膜磨擦所致,见于脾栓塞、脾周围炎、肝穿刺后或胆囊炎累及腹膜等。

    表9-2-1 几种常见腹部疾病典型体征表

    病 名视触叩听其它肝硬变
    (腹水型)全腹膨隆,外形可随体位而变化。
    腹壁静脉曲张,血流方向:脐上向上,脐下向下
    脐平或外突呈脐疝。
    腹式呼吸受限腹壁紧张增高。
    尺压试验(-)
    脾大肝上界上移
    平卧时腹部中间为鼓音,两侧浊音
    移动性浊音(+).
    液波感(+)脐周或剑突下可听到血管营营音卵巢囊肿
    (巨大型)1.全腹膨隆,平卧时呈球形,不随体位而变化。
    2.脐位置偏斜腹壁紧张度增高
    有时可触到囊性包块。
    尺压试验(+)肝上界上移
    平卧时腹部中间为浊音
    两侧为鼓音如同是并发胸水、腹水、称米格氏综合征肠梗阻全腹膨隆,以腹中部明显
    不全梗阻时,可出现肠型及蠕动波。有轻压痛。
    有时可扪到肿块肝上界上移。
    一般为高度鼓音肠鸣音早期亢进,呈金属音或气体水声。
    晚期消失。幽门梗阻上腹膨隆。
    上腹可见胃蠕动波。按压后蠕动波更为明显胃鼓音区增大震水音(+)胃扩张腹部彭隆以上腹为主。
    腹式呼吸受限轻压痛胃鼓音区增大肠鸣音明显减弱,以致消失。
    震水音可在髂棘线以下。
    胃下界下移。用听搔法判定胃肠穿孔腹肌紧张呈板状腹。
    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消失早期肠鸣音减弱、晚期消失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