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温热暑疫全书》 静暑

    作者: 周扬俊

    避暑深堂.起居不时.汗出烦躁.面垢背微恶寒.或手足微厥.甚则洒然毛耸.腠理开则洒洒然寒.闭则蒸蒸热闷.乃心胞之火.不胜时火.故反微恶寒也.或坐卧阴凉.表虚不任风寒.自认外感.误医发表.祸如反掌.宜清暑益气汤.

    凉亭水阁.大树浓阴之下.过受凉快.为寒所袭.头疼恶寒发热.肢体拘急.是亦感寒之类.脉必弦紧.宜消暑十全散.

    脾气虚弱.汗多恶寒者.十味香薷饮.

    过伤饮食.泄泻呕吐霍乱者.六和汤.或香薷正气散.中暑亦有无汗.脉弦细.此虽中暑.必过袭阴凉.身中阳气.被其所遏.所以烦心.肌肤火热无汗.非暑邪也.宜消暑十全散.不可全用表药.暑月腠理易开.香薷热服.便能汗出也.倘人迎弦紧而气口反大.咳嗽目疼.鼻流清涕.额与眉棱角痛.选奇汤最效.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雪
  • 作者:
    未知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