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触犯严寒之气,伤及皮肉,致气血凝结。初起紫斑硬肿,僵木不知痛痒,名曰冻疮,宜用阳和解凝膏贴之。若因暴冻着热或火烘或汤泡,必致皮死溃烂,亦用此膏贴之,三张可愈。
有冻跟冻耳,每遇冬寒则发者,用茄秸同葱煎汤浸洗,便不再发。
冻疮经年不愈者,用独胜膏涂之效。
独胜膏
于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日用独头蒜杵烂,日中晒热,涂搽于冻发之处,即于日中晒干。忌下汤水。
阳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触犯严寒之气,伤及皮肉,致气血凝结。初起紫斑硬肿,僵木不知痛痒,名曰冻疮,宜用阳和解凝膏贴之。若因暴冻着热或火烘或汤泡,必致皮死溃烂,亦用此膏贴之,三张可愈。
有冻跟冻耳,每遇冬寒则发者,用茄秸同葱煎汤浸洗,便不再发。
冻疮经年不愈者,用独胜膏涂之效。
独胜膏
于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日用独头蒜杵烂,日中晒热,涂搽于冻发之处,即于日中晒干。忌下汤水。
阳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