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外科心法要诀》 脑疽、偏脑疽

    脑疽项正属督脉,左右偏脑太阳经,阳正阴偏分难易,治与痈疽大法同。

    脑疽图(图缺)

    偏脑疽图(图缺)

    【注】此疽有正有偏,正属督脉经,入发际名为脑疽,俗名对口;偏属太阳膀胱经,名为偏脑疽,俗名偏对口。正脑疽系阳亢热极而生,其证多 赤肿痛,色鲜红活,根束顶尖,时痛时止。督脉纯阳,起于尾闾,上贯颠顶,挟毒上升,故易脓、易腐、易敛,多属顺证,若偏脑疽,系寒热错杂所生,其证漫肿,色暗,平塌,坚硬。然足太阳经外阳内阴,从头走足,阳降阴凝,难脓、难腐、难敛,多属逆证。更有兼风湿者,其疮根又易于散大旁流。故顺逆二证,治法当辨别是痈是疽。脑痈者,皮薄易破;脑疽者,皮浓难破。初起有表证,令人寒热往来,宜服荆防败毒散;有里证,令人口唇焦紫,大渴,大便结燥,宜服内疏黄连汤。若疮势已成,按痈疽肿疡、溃汤门大法治之。

    荆防败毒散

    荆芥 防风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川芎 枳壳(麸炒) 茯苓(各一钱) 人参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寒甚加葱三枝。

    【方歌】荆防败毒治初疮,憎寒壮热汗出良,羌独前柴荆防桔,芎枳参苓甘草强。

    内疏黄连汤(见肿疡门)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闵纯玺
  • 作者:
    张曜孙
  • 作者:
  • 作者:
    王泰林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