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外科心法要诀》 耳根毒

    耳根毒初痰核形,肿如伏鼠 赤疼,三焦风火胆怒气,暴肿溃速非疽痈。

    耳根毒图(图缺)

    【注】此证生于耳后,初起形如痰核,渐增肿势,状如伏鼠, 赤疼痛。由三焦风火,胆经怒气上冲,凝结而成。但此证暴肿溃速,根浅易愈,非若痈疽之势大毒甚也。初起寒热往来,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发热痛甚者,仙方活命饮消之;脓成者服透脓散,虚者服托里透脓汤;溃后外撒红灵药,贴太乙膏;脓尽换搽生肌玉红膏,生肌敛口。若遇虚者,脓水清稀,或疮口敛迟,即服香贝养荣汤补之,自敛。

    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透脓散(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前侵脑疽)

    红灵药 生肌玉红膏 太乙膏(俱见溃疡门)

    香贝养荣汤(见项部石疽)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作者:
    楼英
  • 作者:
  • 作者:
    张锡纯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