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千金》∶凡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寒也。
又疗大肠虚寒,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黄连补汤方。
黄连(四两) 茯苓(四两) 芎 (三两) 醋石榴皮(四枚) 地榆(五两) 伏龙肝(如鸡子大一枚)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五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龙肝屑搅调,分三服。忌猪肉、冷水、大醋。(出第十八卷中)
《删繁》疗大肠虚寒,欠 咳气短,少腹中痛。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七分) 桂心 五味子(各六分) 干姜 芎 甘草(炙各五分) 附子(四分炮) 桔梗(四分) 苏子(五合熬) 蜀椒(一升) 百部汁(七合) 白蜜(一升) 干枣(五十枚去皮) 姜汁(一升)
上十四味,细捣为末,将姜、蜜汁和,微火上煎,取为丸如梧子。每服温酒下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出第二卷中)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千金》∶凡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寒也。
又疗大肠虚寒,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黄连补汤方。
黄连(四两) 茯苓(四两) 芎 (三两) 醋石榴皮(四枚) 地榆(五两) 伏龙肝(如鸡子大一枚)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五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龙肝屑搅调,分三服。忌猪肉、冷水、大醋。(出第十八卷中)
《删繁》疗大肠虚寒,欠 咳气短,少腹中痛。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七分) 桂心 五味子(各六分) 干姜 芎 甘草(炙各五分) 附子(四分炮) 桔梗(四分) 苏子(五合熬) 蜀椒(一升) 百部汁(七合) 白蜜(一升) 干枣(五十枚去皮) 姜汁(一升)
上十四味,细捣为末,将姜、蜜汁和,微火上煎,取为丸如梧子。每服温酒下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出第二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