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查古籍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病源夫温疟与寒疟安舍,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释,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偕出,此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如是则阴虚而阳盛,盛则病矣,阳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疟先寒而后热者,此由夏伤于大暑,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小寒,寒迫之,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夫病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温疟也。(出第十一卷中)
甲乙经黄帝曰夫疟皆生于风夏伤于暑,秋为 疟。黄帝问疟先寒而后热,何也。岐伯对曰∶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名曰寒疟。
又问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对曰∶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千金作孤)绝,阳气独发,即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又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即阳气大发,邪气不能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释。(腠理)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偕出,此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如是者阴虚而阳盛,盛则病矣,阳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复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又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气逆上,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不寒,热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脱肉,故名曰瘅疟。(出庚卷第七千金同)广济疗温疟渐渐羸瘦欲成骨蒸常山汤方。
常山(三两) 车前叶(一握) 甘草(二两炙) 猕猴骨(三两炙) 乌梅肉(二两)天灵盖(一两烧作灰末) 驴粪汁(三合)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下粪汁天灵盖末分三服,微吐不利。
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面粘食等。
又疗温疟,常山丸方。
常山 乌梅肉(熬) 豉 天灵盖(烧各六分) 知母 朱砂 蜀漆 大黄(各四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空肚以温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日三服,并未发前服,不吐利。忌生葱生菜生血等物。(并出第十卷中)
千金论曰,瘅疟者,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其候也,少气烦满,手足热,欲呕,热而不寒,气藏在心。
又曰,有温疟者,其脉如平人,无寒时热,其候骨节疼烦,时呕,朝发暮解,暮发朝解,皆白虎加桂心汤主之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碎一斤) 粳米(六合)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烂,去滓,加桂心三两,煎取三升,分温三服,覆令汗,先寒发热汗出者愈。忌海藻菘菜生葱。伤寒论云,用秕粳米,不熟稻米是也。(出第十卷中)
备急竹叶常山汤疗温疟,壮热微寒温疟之候也,壮热后如觉微寒,或瘅疟依时手足冷,少时便壮热,亦有手足烦热干呕者, 疟先大寒后大热者,并主之神效,尤宜乳下小儿亦瘥方。
常山(三两切) 淡竹叶(一握) 小麦(一升)
上三味,以水五升渍一宿,明旦煮取二升,温分三服。忌生菜生葱。(支短剧文仲并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疗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汤方。
知母 鳖甲(炙) 地骨皮(各三两) 常山(二两) 竹叶(切一升) 石膏(四两碎)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猪肉苋菜生葱生菜。(出第十七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