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脉∶虚大浮数、实大洪大,随其所见,细数为害。火症者有君火、相火。君火者。心火也。心为君主之官,配于五行守位而不动。相火者,辅助之火也,生于虚无,寄于肝肾之间,听命而行。凡动皆是相火。五脏皆有火,相火易起,五火相扇动矣。相火乃元气之贼,无时而不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阴虚火动者难治。
凡人发热咳嗽吐痰血者,午后至夜发热、面颊唇红、小便赤涩者,便是阴虚火动也。
脉数无力者,阴虚火动也,滋阴降火汤(方见劳瘵),治肾经阴虚火动。
□
左寸脉洪数者,心火也。
黄连汤治心火舌上生疮,或舌上肿,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
黄连 山栀 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 当归 芍药(各一钱) 薄荷 犀角 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频服。
□
左关脉洪数者,肝火也。
柴胡汤治肝火盛,水气实,或胁痛,或气从左边起者,或目红肿痛,俱肝火也。
柴胡 芍药 龙胆草 当归 青皮 山栀 连翘(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
右寸脉洪数者,肺火也。
黄芩汤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肿痛干燥生疮,或鼻孔干燥生疮,或鼻肿痛。
黄芩 山栀 桔梗 芍药 桑白皮 麦门冬 荆芥 薄荷 连翘(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
右关脉洪数者,脾火也。
芍药汤治脾火或消谷易饥,或胃热口燥烦渴,或唇生疮。
芍药 栀子 黄连 石膏 连翘 薄荷(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
脉沉而实大者,实火也。
黄连解毒汤治三焦实火,内外皆热,烦渴、小便赤、口生疮。
黄连 黄芩 桅子 黄柏 连翘 芍药 柴胡(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前服。
凉膈散治三焦实火,烦渴、舌生疮、小水赤、大便结。
大黄 芒硝 桔梗 连翘 桅子 黄芩(各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三黄解毒汤治内外诸邪热毒,痈肿疮疽,筋脉拘挛,切牙惊悸,一切热毒并五淋便浊、痔漏。
黑丑(四两) 滑石(四两) 大黄 黄芩 黄连 桅子(各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温水送下。
脏腑积热,三焦火盛,口舌生疮、咽痛牙疼,用六味丸加黄连、黄芩、黄柏、桅子、知母、生地黄。
通府志斋徐公,因酷好烧酒及五香,药酒过度,患吐血痰唾、气喘咳嗽。一医与参苏饮,一医以败毒散,一医以滋阴降火汤,俱无寸效。予见六脉急数,乃酒毒积热入于骨髓,不受滋补。以黄连解毒汤加知母、贝母、石膏、连翘、玄参、天花粉、葛根、栝萎、桔梗、酒蒸大黄,早晚而服。至百日外,以六味地黄丸加解毒药入内,与前汤药并进,又服至百日始瘳。后归田逾年,为陈酒所犯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