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骨蒸劳热,虚羸瘦悴,自汗盗汗,咳嗽诸血等证,脉来浮而芤濡虚大,弱细无力者,宜此主之。
人参(高丽者,一钱,补阳生阴) 黄 (蜜炒,一钱,泻阴火,温能除大热之味) 甘草(炙,五分,主骨蒸劳热自汗) 知母(去毛,蜜炒,一钱,忌铁,主骨蒸盗汗) 秦艽(去芦,一钱,主传尸骨蒸) 玄参(忌铁,治传尸邪气,骨蒸) 地骨皮(一钱,治骨蒸烦热)
酸枣仁(盐炒,一钱,治骨蒸劳热) 鳖甲(醋炒,一钱,治瘦骨间劳热,实补气补阴) 乌梅(三个,治虚劳骨蒸) 牡丹皮(去骨,一钱)
上十二味,前证之专品,证若参差,又复如证增损,不可拘泥,作一剂,水煎熟时,入童便一盅和服。
若自汗多者,入浮小麦一撮。
若素有传尸者,入青蒿煎同服。若脉证不受补者,减参、 ,加归芍、生地、二冬,咳嗽加贝母、栝蒌、北五味。
若骨蒸热甚而渴者,加火煨石膏一钱。
牡丹皮,手厥阴、足少阴经药,故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足少阴手少阳药,故治有汗之骨蒸。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治骨蒸劳热,虚羸瘦悴,自汗盗汗,咳嗽诸血等证,脉来浮而芤濡虚大,弱细无力者,宜此主之。
人参(高丽者,一钱,补阳生阴) 黄 (蜜炒,一钱,泻阴火,温能除大热之味) 甘草(炙,五分,主骨蒸劳热自汗) 知母(去毛,蜜炒,一钱,忌铁,主骨蒸盗汗) 秦艽(去芦,一钱,主传尸骨蒸) 玄参(忌铁,治传尸邪气,骨蒸) 地骨皮(一钱,治骨蒸烦热)
酸枣仁(盐炒,一钱,治骨蒸劳热) 鳖甲(醋炒,一钱,治瘦骨间劳热,实补气补阴) 乌梅(三个,治虚劳骨蒸) 牡丹皮(去骨,一钱)
上十二味,前证之专品,证若参差,又复如证增损,不可拘泥,作一剂,水煎熟时,入童便一盅和服。
若自汗多者,入浮小麦一撮。
若素有传尸者,入青蒿煎同服。若脉证不受补者,减参、 ,加归芍、生地、二冬,咳嗽加贝母、栝蒌、北五味。
若骨蒸热甚而渴者,加火煨石膏一钱。
牡丹皮,手厥阴、足少阴经药,故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足少阴手少阳药,故治有汗之骨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