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严氏》)治疟母,(久疟不愈,中有结癖。)甘草 术芍芎偶。草果槟榔浓朴增,乌梅姜枣同煎服。〔鳖甲(醋炙)、黄 、白术(土炒)、甘草、陈皮、川芎、白芍(酒炒)、草果(面煨)、槟榔、浓朴等分,姜三片,枣二枚,乌梅少许煎。鳖甲属阴入肺,退热散结为君,甘、陈、 、术助阳补气,川芎、白芍养血和阴,草果温胃,槟榔破积,浓朴散满,甘草和中,乌梅酸敛,姜、枣和营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