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疟黄者,面色萎黄,增寒壮热,头痛不止,口干多渴,四肢羸瘦,不能饮食,或好或恶进退不定。烙肺俞二穴、百会穴、风府穴、天窗穴、太阳二穴、玉枕穴及耳尖上五分。
治疟黄,恒山散方。
恒山(一两)茵陈(一两)赤茯苓(一两)知母(一两)鳖甲(一两涂醋,炙令微黄,去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豉四十九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疟黄者,面色萎黄,增寒壮热,头痛不止,口干多渴,四肢羸瘦,不能饮食,或好或恶进退不定。烙肺俞二穴、百会穴、风府穴、天窗穴、太阳二穴、玉枕穴及耳尖上五分。
治疟黄,恒山散方。
恒山(一两)茵陈(一两)赤茯苓(一两)知母(一两)鳖甲(一两涂醋,炙令微黄,去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豉四十九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