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太平圣惠方》 治膈气痰结诸方

    作者: 王怀隐、陈昭遇等

    夫膈气痰结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因饮水积聚。在于胸膈之间。不能消散。故结成痰

    治膈气。痰结气滞。不思饮食。肩背壅闷。四肢烦疼。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两)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桂心(三两)大腹皮(一两锉)枳壳(一两麸炒(半两)前胡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治膈气。胸中痰结。食不消化。腹中胀满雷鸣。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一两锉)吴茱萸(一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白术(一两)旋复花(一两)枇杷叶(心(一两)浓朴(一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治膈气。胸中痰结。痞塞不通。不能饮食。旋复花散方。

    旋复花(半两)木香(半两)赤茯苓(一两)白术〔一分(两)〕人参(一两去芦头)前胡焙)芎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稍热服。

    治膈气。痰结脾冷。不能下食。胸中刺痛。白术丸方。

    白术(一两)干姜(半两炮裂锉)人参(一两去芦头)浓朴(二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一两)细辛(一两)赤茯苓(一两)当归(一两锉微炒)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五味子(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旋复花(半两)泽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下二十丸。

    治膈气。痰结脾冷。食饮不下。胸中刺痛。槟榔丸方。

    槟榔(一两)白术(一两)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浓朴(二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半夏(一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二十丸

    治膈气。痰结。心胸积滞。气不宣散。饮食不下。前胡丸方。

    前胡(一两去芦头)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白术(三分)旋复花(半两)肉豆蔻(二分去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下二十丸。

    治膈气。痰结痞塞。心胸壅闷。芫花丸方。

    芫花(一两醋拌炒令干)巴豆(半两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桂心(一两)杏仁(一两汤浸去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小豆大。食前。以温酒下二丸。

    治膈气。痰结气逆。不能下食。半夏丸方。

    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薯蓣(一两)干姜(半两炮上件药。捣罗为末。入黄丹同研令匀。煮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人参生姜汤

    治膈气。胸中痰结。气逆不下饮食方。

    木香(一两)青橘皮〔十(二)两汤浸去白瓤焙〕白豆蔻(三分去皮)郁李仁(二两汤浸去上件药。捣细罗为散。研入郁李仁令匀。每于食前。以川椒七粒。煎汤。调下一钱。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