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凡服汤吐者。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大法。春夏宜吐。凡病头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满。上冲喉咽。不得息。此为有痰。
当宜吐之。
夫胸心满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多涎唾。下利。其脉迟反逆。寸口脉数。此可吐也。
病者手足冷。脉乍结。在胸心下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宜吐之。
伤寒胸满痰逆。干呕热嗽。及肺壅唾脓等。宜吐之。
夫宿食在胃管。宜吐之。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凡服汤吐者。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大法。春夏宜吐。凡病头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满。上冲喉咽。不得息。此为有痰。
当宜吐之。
夫胸心满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多涎唾。下利。其脉迟反逆。寸口脉数。此可吐也。
病者手足冷。脉乍结。在胸心下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宜吐之。
伤寒胸满痰逆。干呕热嗽。及肺壅唾脓等。宜吐之。
夫宿食在胃管。宜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