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一)延年益寿,明目。〔证〕
(二)又,主马毒疮,以水煮,冷服一升,并涂疮上。〔嘉〕
(三)患湿癣白秃,取马齿膏涂之。若烧灰敷之,亦良。〔嘉·证〕
(四)作膏∶主三十六种风,可取马齿(苋)一硕,水可二硕,蜡三两。煎之成膏。〔嘉〕
(五)治疳痢及一切风,敷杖疮良。〔嘉·证〕
(六)及煮一碗,和盐、醋等空腹食之,少时当出尽白虫矣。〔嘉〕
(七)又可细切煮粥,止痢,治腹痛。〔证〕